當(dāng)前位置:探秘志 > 歷史趣聞 > 正文

明太祖嫡長孫朱雄英為何夭折?他的死竟然改變了大明王朝的歷史

明太祖朱元璋開創(chuàng)了大明王朝,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。然而,在他的后代中,卻有一個少年,雖然沒有留下什么驚天動地的事跡,卻在無意中改變了大明王朝的命運。這個少年就是朱元璋的嫡長孫朱雄英。

朱雄英出生于洪武七年,是太子朱標和太子妃常氏的長子。常氏是名將常遇春的長女,她和太子朱標有著一段不平凡的姻緣。當(dāng)年,朱元璋的妻子馬氏和常遇春的妻子藍氏同時懷孕,兩人相約如果生下一男一女就讓他們結(jié)為夫妻。果然,馬氏生下了太子朱標,藍氏生下了常氏。于是,兩家就成了親家。

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,就立下了嫡長子繼承制的規(guī)則,并將自己的長子朱標封為皇太子。洪武四年,常遇春去世后,朱元璋就讓常氏嫁給了太子朱標。常氏賢惠孝順,深得馬皇后和太子的寵愛。

洪武七年,她為太子生下了一個男孩,這是大明王朝第一個皇孫。朱元璋非常高興,親自給他取名為雄英,意思是希望他能成為眾英之首。按照規(guī)定,只要雄英成年,他就會被封為皇太孫,成為未來的皇位繼承人。

然而,在雄英出生之前,太子還有一個側(cè)妃呂氏。呂氏也為太子生了一個兒子叫作允炆。按照規(guī)定,允炆是庶子身份,并不能繼承皇位。但是,在雄英四歲那年,常氏在生下第三個兒子允熥后不久就去世了。于是,呂氏被扶正為太子妃,并將允炆改為嫡子身份。這樣一來,允炆就成了雄英的競爭對手。

雄英在呂氏的照顧下長大,但是在他八歲那年,卻突然發(fā)病去世了。這對于太子和明太祖都是一個巨大的打擊。明太祖非常悲傷,他將雄英抬輩封為虞王,并以皇子之禮安葬他。

有人說呂氏殺死了雄英,以便讓自己的兒子允炆順利繼承皇位的機會。但是,這種說法沒有任何史料的支持,而且在明太祖和太子的監(jiān)視下,呂氏也不可能有這樣的膽量和手段。所以,雄英的死只能說是一個不幸的偶然。

雄英死后,允炆就成為了太子的嫡長子,并被明太祖冊立為皇太孫。這樣一來,他就成為了大明王朝第三代皇帝的預(yù)定人選。而雄英的弟弟允熥,雖然也是嫡子身份,但卻沒有資格繼承皇位。因為明太祖規(guī)定了居嫡長者必正儲位的原則,也就是說,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皇位,其他的兒子都只能封為郡王。

這個原則在明太祖和太子朱標在世的時候,還沒有什么問題。但是,在洪武三十一年,太子朱標突然去世了。這時,明太祖已經(jīng)年過七十,他沒有時間再重新立一個皇太子了。所以,他只能按照原則,將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。而朱允炆就是后來的建文帝。

建文帝繼位后,面臨著一個巨大的挑戰(zhàn),那就是他的叔叔燕王朱棣。朱棣是明太祖第四子,也是最有才干和野心的一位。他掌管北方軍事要地,擁有強大的軍隊和勢力。他對建文帝不滿意,認為他是呂氏所生的庶出之子,不配做皇帝。他還懷疑建文帝殺害了自己的父親太子朱標和兄弟秦王朱樉。所以,他發(fā)動了靖難之役,企圖篡奪皇位。

靖難之役持續(xù)了四年,最終以朱棣的勝利和建文帝的失蹤結(jié)束。朱棣登基稱帝,是為永樂帝。他開創(chuàng)了大明王朝最輝煌的時期之一。而建文帝的下落至今仍是一個謎團。

如果說雄英能夠活下來,那么大明王朝的歷史就會有很大的不同。雄英作為嫡長孫和皇太孫,他會在太子朱標去世后順利繼承皇位,并得到明太祖和諸多大臣的支持。他也不會像建文帝那樣遭到燕王朱棣的懷疑和反對。他可能會成為一個英明的君主,延續(xù)明太祖和太子朱標的治國方略,使大明王朝更加穩(wěn)定和強盛。而靖難之役這樣的內(nèi)亂也不會發(fā)生,永樂帝朱棣也不會有機會篡位。

可惜,雄英沒有能夠活下來,他只是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模糊的影子。而他的死卻給大明王朝埋下了一個隱患。這個隱患就是明太祖制定的居嫡長者必正儲位的原則。這個原則雖然看似公平,但卻忽略了皇位繼承人的個人素質(zhì)和能力。它也限制了皇帝的選擇余地,使得皇帝不能根據(jù)實際情況,選出最合適的繼承人。

這個原則在后來的大明王朝中,造成了很多的問題和災(zāi)難。這也算是明太祖自己給自己和大明王朝挖了一個坑吧。

分享至:

歷史趣聞相關(guān)

郵箱不能為空
留下您的寶貴意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