蛇又有虵、虺、螣、蚦、蜧、蜦、長蟲等別稱,根據(jù)種類也會有蝮、蚺、蟒、蝰等近義稱呼。正如所有爬行類有鱗目一樣,蛇類全身布滿鱗片。不是所有蛇類都是肉食性動物。目前全球共有3,000多種蛇類,包括體型最短小的細盲蛇科以至最長的蟒科及蚺科。為了配合蛇類狹長的身體,成對的內臟(如肺、腎)會在蛇體前后排列,而非左右互對。部分蛇類擁有毒性,能使被其咬擊的生物受傷、疼痛以至死亡。
蛇的另一個特征是顎部能作出廣角度的開合,因此能吞食比自己身型龐大的獵物。生物研究指蛇類大概于白堊紀時代由蜥蜴類衍生而成,F(xiàn)代蛇類的分類研究,大概可追溯至古新世時代。目前紀錄中最巨型的蛇類是活于古新世的泰坦巨蟒,長度達13米長,其化石被發(fā)現(xiàn)的年份是2009年;目前體型最細小的蛇類是卡拉細盲蛇,長度約只有10厘米。本文為大家介紹世界十大最長的蛇。
1、森蚺(學名:Eunectes murinus)
森蚺又名南美蟒蛇,是一種體型巨大的無毒蛇,主要棲息于南美洲熱帶雨林、河川、沼澤,為蚺科體型最大的成員,同時是世上最大的蛇之一、最重的蛇。可以長到7米以上。有傳森蚺甚至可以長達10.6米至12.2米,但是并沒有可靠的證據(jù)驗證這些說法。傳說在委內瑞拉的亞諾斯草原,有一條超過30米長的大森蚺曾經(jīng)摧毀了整座村莊。許多森蚺的歷史長度紀錄極為夸大,目前可靠記錄捕獲最長的一條森蚺長5.21米,97公斤。
2、網(wǎng)紋蟒(學名:Malayopython reticulatus)
網(wǎng)紋蟒又稱網(wǎng)目錦蛇、霸王蟒,是脊索動物門爬蟲綱有鱗目蛇亞目蟒科馬來蟒屬的生物,無毒,但生性兇猛,主要分布在印度、印尼、柬埔寨、新加坡、泰國、越南、菲律賓、馬來西亞、緬甸、老撾等東南亞地區(qū)。體重比綠森蚺輕,但網(wǎng)紋蟒為世上最現(xiàn)存長的蛇,所以和森蚺一同拿下了世界最大的蛇的名號。網(wǎng)紋蟒最長達9米,人工飼養(yǎng)平均大小約在5-6米,最重紀錄可達100多公斤以上,為世上最大的蛇之一,其體型能與南美洲的森蚺相抗衡。相比之下,森蚺的體型一般偏向粗大,身體較重,而網(wǎng)紋蟒則較為細長,身體較輕。即使體型龐大但網(wǎng)紋蟒可以很靈活。身上的網(wǎng)狀紋參雜黃斑塊,可融入落葉堆的景色。 不過近年來在東南亞的某些小島發(fā)現(xiàn)的個體體長最多才三公尺左右,一般俗稱為“侏儒網(wǎng)紋蟒”。
3、緬甸蟒(學名:Python bivittatus)
緬甸蟒也有人稱緬甸巖蟒或蟒,是蛇亞目蟒科蟒屬的一種,也是世界上最巨型的蛇類之一。原生于東南亞,多居于熱帶雨林里,在一些接近水源的地方較容易接觸到它們,有時也會出沒于樹木上。緬甸蟒以體型巨大著稱,在亞洲緬甸蟒是第三大蛇,僅次于網(wǎng)紋蟒和印度蟒。緬甸蟒身長最高可達7米,體重可達121公斤,但是大部分的個體多在五公尺以內。緬甸蟒畢生會不斷成長,而且雌性的緬甸蟒比雄性更為巨大。位于美國伊利諾州蛇類野生動物園中的一條緬甸蟒,是目前全球被飼養(yǎng)的蛇類中體重最重的紀錄保持者,在2005年,其體重達183公斤,體長則為8.2米。
4、紫晶蟒(學名:Morelia amethistina)
紫晶蟒亦稱冠叢莫瑞蟒、水晶蟒、澳洲灌木蟒或簡單只叫灌木蟒,是蛇亞目蟒科樹蟒屬下的一個無毒蛇種,主要分布于大洋洲的印尼、巴布亞新畿內亞及澳洲東北部。紫晶蟒是相當著名的爬蟲類動物,它是澳洲當?shù)伢w型最巨大的蛇類,也是世界上最巨型的數(shù)種蛇類之一。目前尚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。目前所知最巨大的紫晶蟒可以擁有超過8.5米的長度,但事實上這種長度的紫晶蟒并不常見,在當?shù)匾粭l長5.5米的紫晶蟒,已可視為巨型蟒蛇。體色多呈棕色,或以橄欖色及暗黃色為基調。眼睛較大,頭部有大片鱗片,吻部有熱能感應頰窩。與其它蟒蛇相比,紫晶蟒的軀體顯得較纖幼。其學名中的“紫水晶”(amethistina),是比喻其于光線下閃耀生輝的乳白色鱗片。
5、非洲巖蟒(學名:Python sebae)
非洲巖蟒是蛇亞目蟒科蟒屬下的一種無毒蟒蛇,主要分布于非洲南部撒哈拉地區(qū),是非洲體型最巨大的蛇類。成年的非洲巖蟒體長可達6米,是全球最巨型的蛇類之一(其它巨蛇亦是同屬蟒屬下的蛇類)[3]目前為止,有紀錄最長的非洲巖蟒是于1932年于科特迪瓦所發(fā)現(xiàn)的,其體長達9.72米。非洲巖蟒的體色主要由棕色構成,身體上有許多橄欖色的不規(guī)則圖紋。其體紋與顏色均與緬甸蟒十分相似,因此容易被混淆。然而這兩種蟒蛇并沒有緊密的關聯(lián)。
6、黃金蟒(學名:Python bivittatus)
黃金蟒是屬于緬甸蟒中的一種變異品種,而因白化現(xiàn)象而全身變得斑白的緬甸蟒,更是極受歡迎。白化緬甸蟒的軀體以白色為基調,身上滿布淡黃色或淡橙色的斑點,因而常被稱黃金蟒。另外,有一種被稱為“迷宮蟒”的緬甸蟒,身上的斑紋分布延綿交錯,呈迷宮狀;有的體色像卡其色,有的軀體表面質感像花崗巖,這幾種形態(tài)是比較著名的特色緬甸蟒。
7、印度蟒(學名:Python molurus)
印度蟒在我國廣州俗稱為南蛇,又稱亞洲巖蟒、印度巖蟒、黑尾蟒、印度虎紋蟒,是蛇亞目蟒科蟒屬下的一種無毒蛇類,主要分布于南亞印度次大陸。以前,分布于華南及東南亞的緬甸蟒曾被長期視為本種的亞種,直到2009年才確定緬甸蟒是另外一個獨立的物種。成年的印度蟒平均能長達4米,體重約為31至58千克或以上,其圍量更冠絕其它一般的蛇類。目前,體型最長印度蟒的紀錄是5.85米長。
8、地毯蟒(學名:Morelia spilota)
地氈莫瑞蟒俗稱地氈蟒或鉆石蟒,乃澳大利亞蟒科品種之中分布最廣泛的一種,除維多利亞州以外皆見其蹤影。地毯蟒體型強健,成年時可長達2米。身體顏色以棕色為基調,有豐富多變的體紋,腹部以白色或淡黃色為主。地毯蟒多出沒于干燥的沙漠地帶,屬樹棲性蛇類,也會在巖石間攀爬盤踞。
9、眼鏡王蛇(學名:Ophiophagus hannah)
眼鏡王蛇是世上體型最長的毒蛇,體長可達5.6米,分布于喜馬拉雅山脈南麓、印度東北部與西南沿海地區(qū)、中國華南、中南半島全境與馬來群島近半數(shù)島嶼,主要棲息于樹林中,以其他蛇為主食,在廣州俗稱過山風,香港俗稱過山烏。雖稱為“眼鏡王蛇”,此物種與真正的眼鏡蛇及王蛇不同,它既不是眼鏡蛇屬的一員、也不屬于王蛇屬,而是屬于獨立的眼鏡王蛇屬(Ophiophagus),但與眼鏡蛇一樣屬于眼鏡蛇科。世上稀有蛇類之一。由于各種因素,眼鏡王蛇被認為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毒蛇,然而它也在很多地區(qū)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。
10、黑曼巴蛇(學名:Dendroaspis polylepis)
黑曼巴蛇是一種漠南非洲的大型毒蛇。體色為灰或褐,幼體偏淺,色澤隨年齡增長而逐漸變深。成年個體體長介乎2米至4.5米不等,平均約為3米,是當?shù)伢w型最長的毒蛇。盡管多數(shù)曼巴蛇為樹棲性,黑曼巴卻常于地面活動。其生境包括疏林草原、疏林、巖石山坡,以及叢林地區(qū)。黑曼巴蛇為日行性捕獵者,喜歡偷襲小型哺乳類動物及鳥類,尤其是蹄兔及嬰猴;亦會追捕獵物,與其他一些大型蛇類一樣具備良好的視力。它是世界上移動速度最快的蛇類,若在合適的平面上滑行,短程時速可達11公里。
世界十大最長的蛇榜單是依據(jù)蛇的已發(fā)現(xiàn)最長長度、平均長度、蛇的體型等綜合排名,并綜合參考互聯(lián)網(wǎng)相關排行榜/榜單進行推薦,名單僅供參考娛樂,歡迎在末尾交流探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