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句詩說透了男人的夢,讓無數(shù)男兒奮斗一生。但,這句詩也是一個大陷阱,很多男兒在選擇的過程中沉淪。
當權力和女人擺在我們面前,我們可能會由著自己的性子作出選擇,但可惜,歷史從來沒有自主權。很多時候,之所以會擺出選擇題,只是讓我們在生命和委屈中進行妥協(xié)。也正如那句話所說,從來沒有選擇題,只有服從命令。
在乾隆時期,就發(fā)生過一個真實的事件,兩位武將崛起于同一場戰(zhàn)爭,乾隆給予了他們選擇的權利,然而,選擇之中有玄機,這也導致了二者的命運不同。那么這又是怎么回事呢?
眾所周知,乾隆朝是康雍乾盛世的收尾階段,這一時期既代表著盛世的終結,同時也代表著盛世達到最高潮。
從諸多記載來看,乾隆皇帝時期富甲天下,國庫里面的存款多的數(shù)不過來。然而,雖然國家非常富裕,但這一時期面臨的戰(zhàn)爭卻也是十分頻繁。
首先是白蓮教起義,這場大亂貫穿于乾隆始終,嘉慶年間更是花費了數(shù)億兩白銀,都無法平定。緊接著就是金川之戰(zhàn),乾隆拼盡全力出手,也不過所獲爾爾。臺灣和回亂,軍隊一批批出戰(zhàn),國家府庫一點點虧空。
不過,也正因為連年的戰(zhàn)爭,這也使得乾隆皇帝手下崛起了多位名將,而且這些人甚至因此打了一輩子仗。
在崛起的名將之中,有兩人非常顯眼,其一為海蘭察,其二為烏爾登。
其實初看這二人,二者差距很大。當時的烏爾登可不是普通人,他的家庭乃勛貴之家,從小也對以精英培養(yǎng)之,行軍用兵之道,軍隊生死經(jīng)驗,別人是從小就開始培養(yǎng),而且還輔之以政治教導。
反觀海蘭察,此人出生不過平凡,既不懂行軍用兵之道,也沒有長輩教導生死之經(jīng)驗,更不懂得政治之差異。他就是一個小兵,就只知道不努力就活不到明天。
可以說,兩人的發(fā)展似乎不在一個天地,但兩人卻同時崛起于行伍之間,甚至達到了一樣的高度。
乾隆36年,清軍正式進攻金川,海蘭察和烏爾登兩人同時參戰(zhàn)。在這場大戰(zhàn)中,兩人表現(xiàn)的都非常突出,海蘭察一馬當先連破敵方十三寨,更是后來斬敵數(shù)千人,機會敵方十幾路軍隊,儼然如殺神一般。
同樣的,烏爾登也不甘示弱,他也是數(shù)次游擊配合攻打敵眾,連續(xù)破敵三座關卡,后來又多次擊敗叛軍頭目,殺死敵將10余位。
這兩人縱橫來回之間,居然讓金川之戰(zhàn)打得順風順水,連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感慨,時代之偶然,使朕有二位將領。
其實,若真的總結金川之戰(zhàn),乾隆皇帝打的并不是特別好,甚至此戰(zhàn)多次換將。不過,這兩位優(yōu)秀的將領脫穎而出,確實實在在讓乾隆皇帝無比高興。所以,乾隆皇帝召開了酒席,邀請眾人慶祝兩位將軍的勝利。
或許是因為氛圍所致,乾隆皇帝于高興之際,不僅宣講兩人的功勞,而且還允許他們隨意挑選賞賜。
其實,此時皇帝給出了無限的恩寵,這就是讓他們自己選擇賞賜,環(huán)顧當時的歷史,還是比較少見的。
那么問題來了,面對皇帝的大度,兩位將軍又該做出什么樣的選擇呢?正如開篇的那句詩,是選擇權力,還是選擇女人呢?又或者全都要呢?
面對著天大的誘惑,兩人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選擇。最開始做出選擇的是烏爾登,他以標準的姿勢下跪,然后又用標準的回答應對:功勞全部都是皇帝的,他不需要任何賞賜,只想為皇帝鎮(zhèn)守江山。
這話說的非常剔透,表面上看似乎表忠心,但實際上這就是官場的漂亮話,就是暗示自己要更多的軍權,去立下更多的功勞。
乾隆皇帝并沒有表示,他轉過頭來看向海蘭察,問他想要什么?不得不說,海蘭察到底要聰明一些,他是一個底層人物出身,也清楚的知道刀尖上跳舞的可怕,所以他不要任何權力,卻是故作荒唐之狀:皇上,請你賞賜我?guī)讉美妾吧。
此言一出,立刻哄堂大笑,大家都笑話海蘭察沒出息,就連烏爾登都覺得對方太無能。
但就在眾人哈哈大笑之時,乾隆皇帝卻也是會心一笑,并且連說好好好,然后分別賞賜雙方。
從記載來看,乾隆皇帝第2天就賞下了數(shù)位美人給海蘭察,他也是哈哈大笑回朝。但是烏爾登卻很尷尬,他既沒有得到美人,也沒有得到皇帝的明確表示,甚至因此還出現(xiàn)了問題。
正如開始所說,人生中本來就沒有選擇,從來都是服從命令。
對于乾隆皇帝而言,他是一個十分聰明的人,甚至自稱為10全老人,這樣的人物不僅算計人心,而且還厭惡那些自作聰明的人。
另外,乾隆皇帝對權力有著變態(tài)的欲望,從后來嘉慶元年到嘉慶四年的表現(xiàn)就可以看出。
所以,當乾隆提出給武將選擇的時候,這時候其實就是在下套,所謂武將功高不賞,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服從乾隆,要保持低調,更不應該去攫取更多的權力。
看看烏爾登,首先他在乾隆面前耍心眼,讓乾隆順著他的梯子下,這已經(jīng)犯了乾隆的第1個忌諱。
其次,乾隆愛好權力,最忌諱別人分權,而此人卻想要更多的兵權。戰(zhàn)爭結束以后,就是將軍歸假之時,這又是犯了第2個機會。
最后,武將大圣歸來之時,最應該表現(xiàn)的是對皇帝的臣服,低調才是王道。但烏爾登又沒有做到。
反觀海蘭察,他用最簡單粗暴的方法,避免了所有的雷區(qū)。不高調,不要權力,只要女人,需求簡單,對皇帝服從,而且懂味。
所以,二人的結局完全不一樣。據(jù)記載,烏爾登不僅沒有得到皇帝的賞賜,而且自此以后徹底失去了乾隆皇帝的信任。
沒有乾隆皇帝的信任,就沒有出戰(zhàn)的機會,而沒有了功勞,那武將也只能被扔進垃圾堆里面,最后被乾隆隨意找了個罪名,塵封于監(jiān)獄之中。
反之,海蘭察則是春風得意。打完金川以后,他就被冊封為侍衛(wèi)內大臣。之后又在乾隆46年鎮(zhèn)壓回亂,又立下大功勞,與當年大將軍阿桂一起享受榮光。
后來就連臺灣之亂,也是由他出手平定,當年他也因此成為二等超勇公。之后一生都在戰(zhàn)斗中,并且受到乾隆皇帝信任。而他也最終被冊封為一等超勇公,留下無盡的傳奇。
所以,二人的結局是一個很好的教訓,人生的選擇并不如人意,而低調和審時度勢,則是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重要講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