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葛亮是山東人,出身于沒落的官宦世家,他3歲喪母、8歲喪父,因為躲避戰(zhàn)亂而跟隨叔父諸葛玄投靠荊州牧劉表,這一年諸葛亮只有15歲,兩年后,叔父諸葛玄也病逝了,17歲的諸葛亮帶著弟弟諸葛均與兩個姐姐一起在襄陽生活,而他的哥哥諸葛瑾則在江東投靠了孫權(quán)。
諸葛亮的童年及少年時期其實是非常艱難的,一個17歲的少年就要承擔起照顧整個家庭的重任,好在諸葛亮聰慧過人、能力超強,一邊躬耕,一邊讀書,一邊結(jié)交朋友,一邊編織了一張龐大的荊州人際關(guān)系網(wǎng)。
少年諸葛亮
諸葛亮有四個好朋友,分別是:石韜、孟建、崔鈞、徐庶。四人經(jīng)常一起云游天下,談論天下大事,顯得志同道合,但是四人中除了崔鈞下落不明之外,其他三人都投靠了曹魏,諸葛亮的親哥哥諸葛瑾則投靠了孫權(quán),而諸葛亮本人一直生活在劉表控制的荊州長達十余年,那為什么諸葛亮選擇投靠劉備,卻不投靠劉表、曹操、孫權(quán)呢?
俗話說近水樓臺先得月,諸葛亮一直生活在荊州,與很多荊州名士熟識,比如司馬徽(水鏡先生)、龐德公、黃承彥等人,最為特殊的是,諸葛亮還在荊州編織了一張龐大的人陵關(guān)系網(wǎng),這張網(wǎng)對于諸葛亮后來的政治生涯非常重要。
諸葛亮的大姐嫁給了蒯祺,蒯祺是蒯越、蒯良的族兄弟,而蒯越與蒯良是幫助劉表平定荊州的功臣 ,而且蒯家是荊州襄陽豪門,蒯祺又是諸葛亮的姐夫,諸葛亮與襄陽蒯氏攀上了親戚關(guān)系。
諸葛四友:石韜、孟建、崔鈞、徐庶
諸葛亮的二姐嫁給了龐山民,龐山民是龐德公的兒子,龐德公是襄陽名士,龐統(tǒng)是龐德公的侄子、龐山民的堂弟,這算起來龐統(tǒng)跟諸葛亮是有親戚關(guān)系的,也難怪諸葛亮后來大力向劉備推薦龐統(tǒng),諸葛亮與襄陽龐氏也攀上了親戚關(guān)系。
諸葛亮娶了黃承彥的女兒黃氏,黃承彥與劉表是連襟,兩人的妻子是親姐妹,算起來諸葛亮跟劉表都有些親戚關(guān)系,這還沒完,黃承彥的妻子(諸葛亮的岳母)是襄陽豪門蔡諷的女兒,襄陽蔡氏是當?shù)刈畲蟮暮篱T,蔡諷還有個兒子叫蔡瑁,蔡瑁也是當年幫助劉表平定荊州的功臣,諸葛亮不僅跟劉表有親戚關(guān)系,而且還跟襄陽蔡氏有親戚關(guān)系。
蔡瑁的姐姐是諸葛亮的岳母
看看諸葛亮編織的這張人際關(guān)系網(wǎng),幾乎囊括了襄陽所有的豪門大族,包括荊州最高軍政長官劉表,按理說,諸葛亮投靠劉表是很容易的事,但諸葛亮卻沒有選擇劉表,根本原因是:諸葛亮認為劉表不能成大事。《三國志 諸葛亮傳》:荊州北據(jù)漢、沔,利盡南海,東連吳會,西通巴、蜀,此用武之國,而其主不能守。
這是隆中對中的一句話,諸葛亮認為:荊州北靠漢水、沔水,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,東面和吳郡、會稽郡相連,西邊和巴郡、蜀郡相通,這是大家都要爭奪的地方,但是它的主人卻沒有能力守住它。
諸葛亮認為劉表守不住荊州
諸葛亮明確認為劉表不能守住荊州,并非諸葛亮一個人是這樣的看法,龐德公也是這樣的看法,劉表曾經(jīng)多次請龐德公出山輔佐自己,但龐德公都拒絕了,他的理由是隱居才能保命,出山就有危險,這只是隱含的說法,真正的原因應該也是龐德公認為劉表不能成大事。
英雄所見略同,郭嘉曾經(jīng)評價劉表是坐談客,意思就是夸夸其談的人,或者是說一套做一套的人,諸葛亮本人在荊州多年,而且身邊有很多熟識劉表的親戚及朋友,完全知道劉表是一個怎么樣的人,所以諸葛亮做出了“劉表不能守住荊州”的評價。
而諸葛亮本人是要做像管仲、樂毅那樣出相入將的人,是要做一番大事業(yè)的,一個不能守住自己根據(jù)地的劉表,諸葛亮不會投靠的。
諸葛亮自比管仲、樂毅
上文說到諸葛亮因為躲避戰(zhàn)亂而從家鄉(xiāng)山東來到了荊州襄陽,諸葛亮躲避的戰(zhàn)亂其實就是曹操帶來的,公元193年,曹操的父親曹嵩在從徐州返回兗州的路上被殺害,此事與徐州牧陶謙有關(guān),曹操為了報父仇,率軍攻打徐州,這就引發(fā)了徐州的兵亂。
曹操在攻打徐州時采取了最為嚴厲的手段,就是屠城,曹操每攻下一個城池,就實行屠城政策,這在史書中有著明確記載:《后漢書陶謙傳》:初平四年,曹操擊謙,破彭城傅陽。謙退保郯,操攻之不能克,乃還。過拔取慮、雎陵、夏丘,皆屠之。凡殺男女數(shù)十萬人,雞犬無余,泗水為之不流,自是五縣城保,無復行跡。初三輔遭李傕亂,百姓流移依謙者皆殲。
曹操屠徐州是諸葛亮被迫逃亡荊州的原因
曹操對徐州的屠城殺了數(shù)十萬人,泗水都因此而斷流,從三輔之亂逃到徐州躲避的流民,幾乎全被曹操屠殺,諸葛亮的家鄉(xiāng)在徐州瑯琊郡陽都縣,今山東省沂南縣,這里正好是徐州牧陶謙的地盤,曹操已經(jīng)屠盡了彭城、傅陽、慮、雎陵、夏丘五座城池,馬上就要打到諸葛亮的家鄉(xiāng)來了,諸葛亮能不害怕嗎?
諸葛亮為了躲避曹操的屠城,大約在195年前后就從家鄉(xiāng)逃走了,曹操的屠城行為給了少年諸葛亮莫大的震動,自己的家鄉(xiāng)都被曹操屠盡了,諸葛亮對曹操的第一印象就是非常不好的,再加上諸葛亮為人正直、愛護百姓,與曹操完全就不是同類人,正所謂志不同、道不合,不相為謀,所以諸葛亮不愿意投靠曹操。
除此之外,諸葛亮認為投靠曹操相對來說是沒有前途的。諸葛亮的關(guān)系網(wǎng)主要在荊州,他雖然出身官宦世家,可是已經(jīng)沒落了,想要投靠曹操是不可能得到重用的,這與諸葛亮的理想相差甚遠。
曹操重用宗族與士族
曹操手下的兵權(quán)掌控在夏侯氏與曹氏宗親手中,而曹操手下的重要官員主要來自潁川士族的推薦,以荀彧為首的文官集團是曹操的核心班底,比如荀彧、荀攸、戲志才、郭嘉、陳群、鐘繇、棗祇、辛毗、杜襲、趙儼等人,全都是潁川人,連司馬懿也是荀彧推薦給曹操的。
諸葛亮在被排除在這個圈子之外的人,他沒有顯赫的出身,也與中原士族沒有關(guān)系,更與荀彧為首的潁川士族搭不上邊,就算諸葛亮投靠曹操,也很難在人才濟濟的曹魏得到重視,看看諸葛亮的三個好朋友石韜、孟建、徐庶投靠曹魏后的結(jié)局就會明白了,徐庶擔任御史中丞,石韜擔任郡守,孟建擔任涼州刺史、征東將軍,雖然官職不低了,但這并不是諸葛亮的理想,諸葛亮想做的是當一人之下、萬人之上的一國之丞相。
曹操手下人才濟濟
諸葛亮是那種不能得到重用,就不會投靠對方的人,有點寧缺勿濫的意思,諸葛亮如果投靠曹操,肯定地位不如荀彧的,而且也無法有獨立的權(quán)力來治國,曹操治下的曹魏政權(quán),大權(quán)在曹操手中,其他人很難有獨立的想法,即使有,也要報告給曹操來決定。
況且曹操手下人才濟濟,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有很多,比如荀彧,其治國理政能力與諸葛亮差不了多少,相對來說,曹操并不缺少諸葛亮這樣的人物,也就不會重視諸葛亮,所以諸葛亮也不會投靠曹操。
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早就投靠了孫權(quán),按道理來說,諸葛瑾可以叫自己的弟弟諸葛亮來,然后一起投靠孫權(quán),但明顯諸葛亮也不愿意投靠孫權(quán),主要有2個原因:
孫權(quán)
1、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。
諸葛瑾已經(jīng)投靠了孫權(quán),為了家族的長遠利益,因此諸葛亮不能投靠孫權(quán),這是東漢末年一些世家大族的明哲保身,如果一個家族只投靠一方勢力,將來這方勢力倒了,那整個家族也全完了。
相反,如果把一個家族一分為二或一分為三,分別投靠不同的勢力,如果一家勢力倒了,那另一家勢力有可能崛起,這樣一個家族總能保住一分子,這叫兩家下莊,雞蛋不放在同一個籃子里。
諸葛亮就有這樣的考慮,或者其家族也有這樣的考慮,果然后來諸葛瑾這一系因為政治斗爭失敗全部被殺,而諸葛亮因為把諸葛瑾的一個兒子弄來當養(yǎng)子,反而成為了諸葛瑾這一系唯一的繼承人,出于這樣的考慮,諸葛亮沒有投靠孫權(quán)。
諸葛亮親哥哥諸葛瑾
2、諸葛亮投靠孫權(quán)不能得到重用。
孫權(quán)的手下也是人才濟濟,其核心勢力是周瑜、魯肅這樣的淮泗流亡士人以及陸遜、顧雍這樣江東本地豪門大族,而且魯肅、周瑜加在一起的作用與諸葛亮的作用是高度重合的,魯肅早在公元200年前后就為孫權(quán)提出了戰(zhàn)略規(guī)劃,這比諸葛亮為劉備提出的隆中對戰(zhàn)略早了7年。
換句話說,孫權(quán)有了魯肅、周瑜這樣的人才,就不再迫切需要諸葛亮這樣的人才,孫權(quán)已經(jīng)有了諸葛瑾,如果諸葛亮投靠孫權(quán),是不會得到重用的,更不能有管仲、樂毅那樣出將入相的地位,所以諸葛亮也不會投靠孫權(quán)。
諸葛亮看來看去,只有劉備符合自己,諸葛亮投靠劉備主要有三個原因:
孫權(quán)有周瑜、魯肅這樣的人才
3、劉備極其缺乏諸葛亮這樣的治國理政人才。
劉備身邊沒一個像樣的謀士與治國人才,好不容易有了一個徐庶,結(jié)果又投靠曹操了,正因為劉備缺人才,所以諸葛亮投靠劉備一定會得到重用與重視。
當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時,劉備寧愿三顧茅廬也要把諸葛亮請出來,這就說明了劉備非常重視諸葛亮,劉備的三顧茅廬讓諸葛亮得到了重視,滿足了諸葛亮精神上的需求,這是一個雙向選擇的結(jié)果,任何單方面的選擇都是不能成功的。同時,劉備的重視激發(fā)了諸葛亮的投靠之心,這樣雙向選擇就成功了。
劉備除了關(guān)張之外就沒啥人才了
4、劉備能夠重視諸葛亮的理想,并給予其發(fā)揮的空間。
從后來的情況來看,劉備給了諸葛亮相當大的獨立活動空間,這非常重要,人才都是需要有獨立發(fā)揮的空間,才能彰顯自己的能力,比如韓信,如果一直跟著劉邦一起作戰(zhàn),他就不可能是兵仙,相反,讓韓信自己率軍作戰(zhàn),這樣最大程度地激發(fā)了韓信的潛能,發(fā)揮他的能力,才成百戰(zhàn)百勝。
很多人才都需要空間來培養(yǎng),這是伯樂與非伯樂對待千里馬的不同態(tài)度,沒有這個獨立的空間,跟曹操一樣,任何事都要自己拿主意、做決定,手下人只不過是執(zhí)行者,這樣的做法不是諸葛亮所需要的,而劉備恰好能滿足他。
劉備出征益州時,諸葛亮在后方足兵足糧,也包括總理一切后方事務,這有很大的權(quán)力,如同劉邦的蕭何一樣,能夠充分發(fā)揮自己的能力,只要是人才,都會想獨立的空間來發(fā)揮自己的能力,而劉備做到了這一點,所以諸葛亮投靠了劉備。
劉備給了諸葛亮獨立發(fā)揮的空間
5、劉備是潛力股,有雄心大志和能力,只是缺少機會與戰(zhàn)略。
劉備是潛力股,有著不可估量的前途,只是目前處于低谷期罷了,劉備是曹操眼中的英雄,天下唯二的英雄,是袁紹與劉表的貴賓,是一直在創(chuàng)業(yè)從來不說失敗的創(chuàng)業(yè)者,劉備具備成功的潛能,只是不知道如何實現(xiàn)自己的理想。
諸葛亮看到了這一點,畢竟諸葛亮投靠劉備是想要成功的,如果劉備也像劉表一樣守不住荊州,他也不會投靠劉備的,但事實證明劉備是有能力的,將來是可以成功的,或者說具備成功的可能,經(jīng)過諸葛亮的輔佐,劉備也確定成功了,這就是諸葛亮的眼光,有時候伯樂在選千里馬,同時千里馬也會選擇伯樂的。